一个好老师要像一个水桶,这是很早就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比喻,“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意思是说,一个老师如果想教给学生一点知识,自己就要有许多许多的知识。有人并不满意“水桶”的比喻,觉得水桶的要求并不足够,所以后面又有不少人陆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江水、一河水、长流水”。某次笔者见到师范生教师节征文比赛,开篇作品的大题目就是“一桶水?不,一股泉”,说老师应该像泉水一样,能“咕嘟咕嘟”不停地冒知识,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他看到了哪位老师能如此“咕嘟咕嘟”冒知识。当然,后面的一些比喻最后都由于有些过头,最流行的说法还是老师要有“一桶水”。幸好,当初最初做这个比喻的人用的是水来做比喻,如果改成粮食,“教师要给学生一碗饭,自己要有一桶饭”,那老师便个个都成为“饭桶”了。 关于教师是水桶的比喻所暗合的意义是,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教师要做全知全能者,成为学生知识的权威。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教师是知识的容器吗?
很显然,将教师比喻成为“水桶”一样的知识的容器是不恰当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更是知识的传授者、创造者。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是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促进者,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他们一同去解决问题、创造知识才是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一桶水”的比喻太过简单,有失偏颇。
二,教师一定要比学生知道得多吗?
肯定地说,在某些知识层面上,教师会比学生知道得多;而在另外一些层面上,教师不见得比学生知道得多。很多教师也知道,教师有时候没有学生对一些问题了解得更清楚是一件正常的事。然而,观念上知道是一回事,情感上能不能接受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个教师在自己课上,一个学生为了刁难老师的需要,问一个古怪的问题,让老师当初回答不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无知,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是难以愉快地接受这一现实的。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虽然教师们知道当老师的不一定要比学生知道的多,但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会引发心中不快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经常。与以往的教师不同,今天的教师赶上了一个知识爆炸而又折旧的年代。所谓爆炸,知识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而所谓折旧,新出现的知识很快便又过时了,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学习提升自己,那么很快就跟不上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常识,关于知识折旧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关注时事新闻的人都知道,每当国家新政策实施不久,就会有记者深入乡村采访,以证实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给农民带来实惠。如果有一位农民因为猪养得好受到了记者的关注,记者也许会问他,“老大爷,你猪为什么养得这样好啊?”,老大爷会怎么回答?跟时代有关,在不同的时期农民回答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如果是数十年前,他也许会回答,“我的猪之所以养得壮,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如果在若干年前,他也许会回答,“我的猪之所以养得壮,是改革开放结硕果!”
如果在推后一些时日,他也许会回答,“我的猪之所以养得壮,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在今天,他的回答或许是,“我的猪之所以养得壮,是因为我坚持了三个代表的结果”,或者也许是,“是因为我饯行了八荣八耻,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物。”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老农民对自己养猪好原因的归结上,就可以看出整个社会思想在不断更新发展,而另一些则不断折旧。今天任何一个记者去采访农民,他再也不会把自己的猪养得好归结于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了。
教师们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自己大学时学的一些知识,比如计算机的dos命令,BASIC语言编程,今天你在生活,还会时常运用吗,传授这些知识给学生他们会接受吗?将教师比喻成“水桶”的人,忘记了知识自己的成长和流动,如果教师把自己也当成知识的容器,自身的知识不晓得更新和转换,那么即使一位教师真的能有“一桶水”,那么这桶里的水也会随着时代的流逝而不断变质、腐化,直到最后,“水桶”变成“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