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后的反思——抗击冰雪灾害的启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04浏览次数:12

    今年1月10日至28日,我国江南一带出现大规模降雪。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个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最长的。
    在这次雪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联动协作,共同迎战冰雪。当国家处于困难时,主动为国分忧、勇于承担责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抗击暴冰雪的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利益,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份抗击冰雪灾害的过程中,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多地区的统筹安排、联动协作,充分显示了集体团结的力量。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但是在这次雪灾中,我们也能发现我国在处理自然灾害等一些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 灾害预警慢半拍
    我国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天气变异,气象部门应及早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发布警告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御指南。提醒广大市民谨慎出行,至少会多准备食物、水、燃料、照明等物品。然而,我国的预警系统往往暴露出迟缓化、被动化和淡薄化。很多人民既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缺乏积极的应对之策。灾害发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气象、灾情等重要信息没有被有效传达,甚至在雪灾预警发出的一段时间,灾情扩大等紧要信息也没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导致公众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计划,使得相关政府和危机管理部门对这场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二、 基础设施太脆弱
    这次雪灾导致17个升级电网不堪“重负”,华中、华东部分地区的输电线路出现了40至60毫米厚的覆冰,而根据我国输电线路的架设规范,中部和东部地区输电线路覆冰设计标准大多为10毫米。那么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如此脆弱,这究竟就是物质本身因素,还是人的因素?
    有分析认为,官场短期行为使得不少地方官员把公共工程当形象工程来设计建设,官员腐败也“造就”了不少豆腐渣工程。电力、管道顺利顷刻“冻伤”,突出了防冻设计的薄弱,众多的建筑、设施迎雪而塌,映射出各种工作不力、应急缓慢,更映射出安全检查监管督促不到位。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把以往光鲜政绩掩盖着的薄弱的基础设施,以一种让人目瞪口呆的形态展现出来。
    可能,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为50年一遇的雪灾去建高标准的电力设施,这样做成本太大。但是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尤其是涉足民生的基础设施。
    通过这次雪灾,我们忍不住要反思,我国已有世界一流的建筑,举例惊叹的奥运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可是我们却没有真正完善密切关系社会民生的基础设施,更没有切实有效的应急后备系统。我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切实可靠的铁路网、真正切实可靠的电力网。如果遇到战争,敌人把电力输送系统炸毁和切断主要交通,岂不是全国大乱,人民生活和生命没有得到可靠的保证。
    总而言之,经历了这次雪灾,我们知道了:我们必须要建立并完善预防灾害的预警机制,制定抗击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做到有备无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责任要不言代价与回报。而且雪灾后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收获?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次雪灾得到的收益,那么这次雪灾或许还是一件好事。从这次雪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经济结构分布不均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还有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损失巨大。希望从这次雪灾我们可以继续发展原来的优良传统和过去不好的一方,全面地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