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冼夫人族性谈俚人与黎族的相关性及黎族的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23浏览次数:18

    摘 要:纹身绣面是黎族的图腾,冼夫人如果是黎家女,别无选择地要遵守这种风俗;黎族的起源与纹面形成的古老传说及《山海经》中有关雕题国与离耳国的记述都表明海南黎族是一个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的独特的民族。Y染色体分析与考古挖掘都证明海南黎族已有2万年的历史,黎族与百越民族同源异族。俚人与黎族虽然同源,但因已分隔千万年,风俗各异。
    关键词:冼夫人;黎族;俚人;纹面;雕题;二次葬;Y染色体;燕窝岭旧石器遗址
    
    不少学者认为,冼夫人族属俚人,而俚人即现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冼氏是否属俚人,尚有不少疑问,这里不作讨论。至于“俚”和“黎”,虽然读音相近,但是无论从考古、风俗的角度去考证,还是从遗传学的角度去分析,都不能等同起来。
    一、冼夫人纹身绣面吗
    认为冼夫人是黎家女的学者,忽略了黎族人一个很重要的风俗——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如果冼夫人真是黎族出身的,理所当然要遵守这种风俗,这样传统认识中的冼夫人的相貌便会被彻底颠覆。冼夫人相貌如何,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但是全国几百所冼太庙,有哪一间的冼夫人神像有半点纹身的迹象的?是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冯冼联姻之时,冼夫人“发布匹给俚人做衣穿,改变他们不穿衣服和纹身的习惯”[1]呢?这个可能性不大。纹身是民族的标志,黎族妇女身上的纹身图案是本氏族的图腾,黎族人认为妇女如不纹身,死后是不能见祖宗的。绣面同时也是黎族妇女的成年礼,女子长到十二三岁时,都要绣面,仪式隆重。作为首领的冼夫人可以在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但纹身绣面这种触及到宗教信仰的事情,岂可轻而改之?况且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黎族人的纹身绣面的风俗在冼夫人的时候有所消褪。事实上,黎族妇女的纹身之俗一直保持下来,直到解放后国家明文禁止才逐渐消失,而且至今还可以找到不少残余的迹象:乐东黎族自治县望楼溪一带的“三星黎”妇女,凡是出嫁那天或结婚参拜祖先的时候都要主动地把藏在裤腰上的木炭象征性地在脸前划几下;乐东黎族自治县福汶乡福提村的女子在年届十六岁的春节那天早上,一定要在脸上用墨划几条线,否则到出嫁时一定要藏一条墨在裙头才能拜祖先。在古代社会,纹身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无疑是处在当地社会的最高层,如果她真的是黎族人,她别无选择地要遵守这种风俗。而按照“十八女子未完娶”的民间歌谣,冼夫人是晚婚的,在嫁给冯宝之前早已举行文面的成年礼了。这跟流传下来的冼夫人的端庄、秀丽的容貌是格格不入的。冼夫人是黎族人的说法,实在是令人怀疑。


    
    历代文人笔记中的“断发纹身”的风俗,是泛指岭南各民族的,而且大多数是指海南岛上的居民,至于百越民族之一的俚人是否也有纹身之俗,还难以证明。但可以确认的是,绣面是黎族妇女特有的现象。可先来看看黎族起源与纹身风俗形成的的古老传说,虽然版本各异,但大体上都有这样的情节:远古洪荒时代,人类仅剩兄妹二人,漂流到海南岛,找不到别的男女婚配,妹妹便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并与之结成夫妇,于是繁衍出黎族,并形成妇女纹身绣面的风俗。这个故事至少告诉人们两个问题:一是黎族在远古时期便从大陆迁到海岛上;二是纹身之风是随着黎族的形成而形成的。如果大家觉得以传说为证有点单薄,那么还可以看看古书中关于“雕题国”的记载。纹身绣面又被称作“雕题”。据《山海经·海内南经》载道:“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雕题”下注云:“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2]“离耳”即“儋耳”,即双耳佩戴大饰物之意。现在有的地方黎族妇女,依然戴大耳环,下垂至肩。明 黄佐《广东通志》和明 郭奜《粤大记》:“琼州府本古雕题、离耳二国”。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也云:“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元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苏东坡流放儋州时有诗云:“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3]这些都可以说明,在远古时期,海南岛上有雕题、离耳两部落,他们便是黎族的祖先。
    从黎族黥身文面的风俗考察,可知海南黎族是一个在远古时期便已在海南岛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因而不可能是六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人演变而成的。
    二、俚人与黎族葬风不同
    俚人与黎族在各种风俗上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墓葬。
    俚人盛行二次葬和船形墓。二次葬是俚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初葬若干年后,再通过正式仪式将棺木或尸骨取出二次葬。这种风俗在今天的广西壮族聚居地和广东粤西地区还很普遍。壮族由俚人演变而来,而粤西地区曾是俚人聚居的中心地带。二次葬的盛行地与俚人分布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这种二次葬风俗在海南岛上很少见,只有西北沿海靠近雷州半岛的地方才有零星分布,可见海南岛上本没有这种风俗。船型墓是俚人丧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为配合洛湛铁路建设,展开抢救性考古挖掘,其中在沿线的茂名段发现多处俚人的生活与军事遗址。2007年,广东省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在粤西地区马岭岗等遗址发现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它们保留着古代“越人墓”的狭长的遗制,长宽比超过了4:1;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广东省考古专家冯孟钦先生认为,墓坑做成独木舟形,反映了越人“善舟楫”的生活特点。
    黎族人的丧葬风俗因地区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大多数地方的黎族人死后要用独木棺或木板棺埋葬于公共坟地,不设墓碑和任何标志,上面只放水缸或陶罐,以后也不扫墓。这是因为黎族人认为人死了就会变成鬼,而鬼经常是要害人的,因此黎族人对包括祖宗鬼在内的任何鬼都十分惧怕。死者遗物一般也要遗弃或焚毁,有的地区则是供奉于坟头之上。只是在接近汉族地区的黎族因为受到汉族影响也有类似汉族那样的坟墓,并有扫墓和打斋的习惯。徐珂所撰《清稗类钞》[4]载:“黎人有父母之丧,用木凿空中心以为棺,埋地中。其上无建筑,无标识,祭扫礼仪蔑如也。亲丧,衣服如常时,仅以白布包其首,父母三年,伯叔期年,贫者并此无之。”黎族墓葬的传统样式,共分三种,即长形矮坟、圆形大坟和拔地而起的高尖坟。通什杞人、南开润人和美孚人,埋葬有固定的墓地山,坟多长形矮坟,坟前不立墓碑,没有‘扫墓’习惯;乐东、冒东、东方等县的部子孝人,多是圆形大坟,其他地区的孝人、杞人和赛人,没有固定的墓山,多是高出地面的尖坟。后两种坟,立墓碑,清明节有拔草扫墓的习惯。七差地区的孝人,有叠坟习惯,即一家共一个坟,把棺材叠起来。东方大田地区,夫妻合棺埋葬。所谓“生也同生死也同死,死去阴间合墓埋”。
    墓葬风俗是民族风俗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透射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念。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有关死亡和死人的风俗也许是一切风俗中最持久的。因此,当社会环境、制度和信仰改变了,这些风俗只是很慢地跟着改变。就是在它们的意义逐渐模糊起来甚至丧失时,它们也继续被遵守着”[5]。黎族与古俚人有着不同的丧葬风俗,表明两者在文化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可能同属一个民族。
    三、遗传学证明黎族并非源于百越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群种落的迁徙聚合纷繁复杂,加上缺乏史料的记载,研究某一种落的源流就成了一件难以下手的难题。但是人类的遗传规律却为此留下了一条清晰而有力的线索,那就是男性的Y染色体。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男性的Y染色体跟随着父系系统一直遗传下去,很少发生变化。Y染色体分成很多型号,国际上把Y染色体分成A—R各种型,而每个型下面又都有各种亚型,亚型下面还有若干小亚型。各种型Y染色体上突变的序列不同,他们都是随着人类群体的分化而陆续产生的。每个男性的Y染色体都可以具体分析出属于哪种类型,而且每个类型都有不同的来源,因此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的类型可以作为民族来源的最佳线索。Y染色体因此而被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关于黎族的源流,除了有主流的百越分支说之外,还有两种影响很大的观点:一是著名民族学家何光岳在《南蛮源流中》一书中认为黎族本是黄帝亲族,因受商朝征讨而南迁岛上;二是德国人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认为黎族是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马来人从南方进入海南岛的。遗传学家通过Y染色体的分析,证明这些说法都不可信。海南医学院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海南岛黎族五个支系Y染色体多态性研究”揭示:黎族与汉族的遗传关系较远,不可能是黄帝亲族;黎族与起源于骆越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都含有高比率的O*-175单倍型,这说明黎族与百越是同源的;黎族五个支系有95%以上都属于同一个单倍型O*-175,他们有共同起源毋庸置疑,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说明他们长时期处于隔离状态,也就是说很早就从其与百越的共同祖先中分离出来。2010年5月,海南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隔离于东亚入口处的海南原住民父系遗传结构》,则进一步以聚类分析显示海南原住民从大约2万年前就开始隔离了,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已有2万年的历史。相比之下,百越民族形成较晚,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遗传学的分析得到考古学的有力支撑。早在1992年,考古人员在海南三亚落笔洞内首次发现了距今1万1千多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初期。2006年6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燕窝岭和混雅岭发现两个旧石器遗址,发掘出土原始的石核、砍砸器、夹砂红陶片,证明古人类在该地区生活的连续性,专家们根据地质、地貌及石制品的特征初步确定,这两处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即考古学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这和遗传学的分析惊人吻合。从地质学来看,海南岛原来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连,后因地壳运动下陷,海水上淹,形成琼州海峡,使其与大陆分离,成为大陆岛。这样,黎族形成的历史就清晰可见了:在海南岛与大陆相连之时,O*-175单倍型的人群遍布岭南一带区域,那时黎族的祖先已到达海南;后来海岛与大陆分离而形成地理隔阂,黎族因而依旧保持非常纯的O*-175单倍型;而此后留在岭南陆地上的人群与其他人群相结合而形成百越。
    结束语
    不能否认,在冼夫人时代,海南岛处在冼夫人的管辖范围之内,冼夫人的族人和海南黎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冼夫人对黎族人的进步和海南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说冼夫人是黎家女,是不实的。黎族与百越虽然同源,但由于在2万年前就开始分隔,环境各异,经过千万年的演化发展,风土人情早已千差万别。今天的学者,在探讨俚人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风俗时,动不动就参照海南黎族,似为不妥。
    
    参考文献:
    [1]陈汉忠.新会先有归侨后有华侨—冯族在新会和粤西的贡献殊卓[M/OL].新会侨网(http://www.xinhui.gov.cn),2003-12-15.
    [2] 袁珂.山海经校注·海内南经 [M].四川:巴蜀书社,1993.318
    [3]苏轼.苏东坡全集·与殷晋安别和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36
    [4]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黎人之丧[M].北京:中华书局,1984.3558
    [5][法]列维 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