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虚假故事--米芾学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28浏览次数:18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故事《米芾学书》疑点重重:师从秀才的重要人生经历,宋史本传不见记载,甚至米芾本人亦只字未提;家境不错的城里人,为何会在乡村私塾读书,还要受人歧视?一张普通的纸,价格相当于今天人民币的5000元,这有可能吗?
    [关键词]米芾学书 传说 私塾 纹银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两个版本都收录有一篇名为《米芾学书》的经典故事。其大意是:宋代书法家米芾小时候学书三年不成,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善书的秀才,米芾跑去求教,秀才却让米芾用五两银子买他的一张纸!米芾怕浪费纸,不敢轻易下笔,苦苦琢磨半天才写了一个“永”字,结果发现这个字很漂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学东西或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故事耐人寻味,教育意义深刻,但可惜的是存在不少漏洞,其真实性有待商榷。笔者认为这个故事没有事实根据,是近人编造出来的一则寓言。诚然,以编造的哲理故事来教育人,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读者不分真假,甚至将其当成真实的历史,那就适得其反。例如网上许多介绍米芾的文章都说他“初师当时某位秀才”,显然是将这个故事当成史实,并以此为据得出的结论。笔者觉得有必要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向大家剖析一下这个故事的真伪。
    一、重要人生经历,为何米芾只字未提?
    米芾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人和后人都对他的成功之路颇感兴趣,米芾师从秀才学书之事,如果属实,在米芾的书法生涯中便是一件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应该在宋元之世便广为传颂,家喻户晓。但此事《宋史》本传中并没记载,记有米芾事迹的宋人笔记也没收录。对宋人的各种奇闻轶事收集最完整的莫过于民国丁传靖编撰的《宋人轶事汇编》,“从宋元明清约五百余种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材料编成的。搜辑的书籍,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1],正史之外的关于米芾的所有传闻趣事,该书都有收录,可唯独不见有学书之事。
    米芾本人曾在许多作品中自述学书经历:“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2] “壮岁未能立家,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3]据此可知,米芾7岁开始练习书法,不断练习各种字贴,博取众长,被称为“集古字”,到晚年才自成一家。一生的成长经历,米芾交待得很清楚,而对于故事中那个“永志不忘”的书生却不见只言片语提及。此事的真实性不言而喻。
    这个故事应是后人杜撰的一个传说。现在能找到的这个故事的最早文字版本是1984年的,《青年文摘(红版)》1984年第11期,有一则同名故事,作者署名是“本刊编辑部”。同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环画《米芾练字》,由王音、陈寓中改编,李娜绘画。由作者暑名来看,两个版本都不是原创,而且都没能弄清原作者是谁,由民间故事整理而来的可能性较大。
    二、米芾学不好字便要回家放牛?
    从米芾的家庭来看,他应该不会跟村中的私塾先生学书的。米芾父亲米光辅,官左武卫将军,赠中散大夫、会稽公。米芾母阎氏,与英宗皇帝妻高皇后在濮王宫有深厚的交情。此事《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分别记为“侍宣仁后藩邸”、“与宣仁后有藩邸之旧”、“侍宣仁后”、“宣仁高后在藩,与其母有旧”,但均未细言所谓“旧”指何事。南宋诗人杨万里编撰的《杨诚斋诗话》则说“盖元章母尝乳哺宫内”,也就是说米芾的母亲是神宗的奶娘。米芾在《书史》中曾说“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今印见在余家。先君尝官濮州,与李东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棋胜之,余时未生。”足见米芾父母在米芾出生前后这段时间就居住在濮州。英宗和高后成婚于濮王邸当在庆历七年(1047),次年生神宗于濮王邸。米芾出生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所谓“有旧”,应在这一段时间。阎氏当是神宗的奶娘或保姆。基于这种关系,米芾得以随母出入濮王宫。后来英宗当了皇帝,米芾出入宫廷也是可能的。米芾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这是不容置疑的。以他的家庭背景,找一个好学校读书不难,不大可能会跑到农村的私塾读书。而课文中说,米芾跟村中私塾先生学了三年的字,并且还要被先生指着脑袋说:“笨小子,还是回家放牛吧!”这与米芾家世不符。
    因书法不好,就要退学,也不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除了书法之外,还有诗词歌赋等很多东西可以学的吧。宋代科举重诗赋的进士科仍是最主要的科目,即使书法没练成也还有这条康庄大路可走。其实,米芾自小就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据宋《京口耆旧传》卷二载:“米芾生而颖秀,六岁日读律诗百首,过目即成诵。刻意文词,不剽袭前人语,经奇蹈险,要必己出,以崖绝魁磊为工。”像米芾这种在诗词方面表现出有天赋的孩子,在先生的眼中只会是前程似锦的,怎么会被赶回家去呢?
    三、一张纸五两纹银?
    最令人生疑的是,秀才卖给小米芾的纸,竟然是“五两纹银一张”!这是很荒谬的。首先,宋朝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用白银作为交换手段。中国虽然早在汉代就有铸银的记录,但由于银矿缺乏,银一直不作为流通货币。从汉至唐,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钱,有时也会使用黄金。宋代也零星出现了使用白银的情况,但一般只限于大宗交易。翻阅史料,宋人只是在房屋和田产的交易中才使用白银计值,还有宋辽、宋夏和约中的岁币也用白银计算,而一般的交易还是使用铜钱,或是物物交换,四川等铜奇缺的地方则用铁币,后来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据考,白银应该是元至明二百多年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明朝开始,白银正式成为一种流通货币。至于“纹银”一词,最早也要到明朝才出现。那时市场上流通的银成色不一,纹银是一种有纹理的银子,在明代是表示品质优良的好银子,也称“足银”,但无具体的标准,到了清代,政府才把纹银作为银子成色的标准,法定含银量为93.5347%。所以说,宋朝的米芾遇到的一个普通的秀才,随口说“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如果我们再算一算五两纹银相当于今天人民币多少元的话,就会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很荒唐。古代的白银与今天的人民币的换算,学者们早有研究,常用的计算方法有黄金基准、白银基准、粮食基准三种。笔者倾向于黄金基准的算法。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宋代的粮食产量和今天的粮食产量也没有可比性,因而粮价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参照物。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以此为基准比较合理。古代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宋制1市斤为640克,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按目前的黄金价格260元/克计算,一两黄金相当于今天的10400元,所以一两白银价值是人民币1040元。米芾买的那张纸,竟然花了5000多元,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从故事发展的需要,是秀才故意要高价卖纸,但也不能叫出这种天价吧?按照课文的说法,米芾家不是很有钱,这五两纹银是米芾的母亲用自己从娘家带来的首饰当来的。如果说米芾是小孩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话,那么米家人就那么相信一个素昧平生的只是路过的秀才,倾家荡产去买一张纸?更有意思的是,课文是这样结束故事的:“后来,米芾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直把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着这位苦心孤诣教他写字的秀才。”大家想想,就算这五两纹银真的很有纪念价值,但一个不是很富有的人家,把典当来的钱,让小孩一直放在案头作为纪念品,这有可能吗?
    
    虽然文学不同于历史,不必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文学所描绘出来的艺术世界,应该“使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认为是真实的。”《米芾学书》这个经典故事犯了多处不符史实的常识性错误,这是有悖文学的真实性原则的。教育要讲求表述的真实性,这种欠缺真实的“无经之传”,其教育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米芾传[M] .
    2、王宏生.米芾 书史 考辨[J].枣庄学院学报,2008(3).
    3、魏平柱.米芾书法家成因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8(3).
    4、易彪.两宋白银的流通与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