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岛考察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2浏览次数:16

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是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下界为波浪作用开始扰动海底泥沙处。现代海岸带由陆地向海洋可划分为滨海陆地、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如图)
    " width=709 border=0>

    
    
    海岸地貌,即是由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地形起伏。分为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
    (1)侵蚀地貌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小战老师提问:海蚀地貌主要有几种?
    答: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岸受波浪及其挟带岩屑的冲击﹑淘蚀所形成的洞穴。海浪继续作用﹐使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桥状的海蚀拱。海蚀拱进一步受到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上﹐称为海蚀柱。
    海蚀崖--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海蚀平台--在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
    

    
    N海蚀穴;R海蚀崖;P海蚀平台;
    A海蚀拱桥;S海蚀柱;T水下堆积阶地
    (2)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其中以波浪作用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海岸对地貌起塑造作用。
     波浪作用
    风作用于海面,与其摩擦,把能量传替给海洋,使表层水质点沿风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同时海面也相应地产生周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如图)
    " width=742 border=0>
    a.深水区波浪:在深水中的波浪水质点作等速圆周运动,水质点沿轨道运动一周,波形往前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
    b.浅水区波浪:水质点运动与海底摩擦,自海面向海底,运动轨迹形态发生变化:由圆形渐变为椭圆形,上半部凸起,下半部扁平;至海底,扁平度达到极限,水质点平行底面的往返运动。
    c.波浪破碎:波浪进入浅水区后,随水深减小,向岸运动与向海运动的差值越来越大。前坡愈陡,后坡愈缓,最后发生破碎,形成破浪。在水深等于2个波高处,波浪将发生局部破碎;在水深相当于1个波高的地方,浅水波变形、破碎更加剧烈,形成激浪
    d.波浪折射:波浪进入浅水区后,由于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斜交或海底地形的起伏变化,都会随着水深的减小而使波浪传播速度改变,在一个波峰线上,有些段运动速度快,有些段运动速度慢,波峰线发生弯曲,使波峰逐渐与等深线趋于平行,称为波浪折射。
    

    
    小战老师提问:为何水在靠近海岸是会与海岸线平行?
    答:在平直海岸,海底等深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当波浪从深海向岸传播,其波峰线与岸线斜交,靠近岸的一段波峰线先进入浅水区,传播速度减慢,使波浪发生折射,波峰线与岸线的夹角逐渐变小,趋向与岸线平行。
    
     潮汐作用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汐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潮汐作用是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小战老师提问:潮汐有哪几种类型?
    答:根据潮汐周期可分为以下三类:
    a.半日潮型:一个太阳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
    b.全日潮型:一个太阳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c.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2、海积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根据外海波浪向岸作用方向与岸线走向之间的角度不同,海底泥沙有作垂直于岸线方向移动和平行于岸线方向移动两种状态,前者称泥沙横向移动,后者称泥沙纵向移动。
    泥沙横向移动--在水下岸坡上,每一泥沙颗粒的运动均受两种力的作用,即波力和重力分力,若波向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力和重力同处于岸线的法线方向,这时若海岸带泥沙发生运动,仅仅在垂直于海岸方向上进行,称为泥沙横向运动。
    

    
    泥沙横向移动过程形成的堆积地貌,分别是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坝、离岸提、沿岸堤、海滩和潟湖。
    泥沙纵向移动--波浪从外海进入浅水区到达海岸时,它的传播方向和海岸线往往是斜交,而形成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的两个分力,当通过一个波后,泥沙颗粒在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方向上都有了位移,这种运动称为泥沙纵向移动。
    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堆积地貌分别海滩、沙嘴、连岛坝和拦湾坝等。
    3、基岩海岸类型及其演变
    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①沙砾质海岸地貌。发育于岬角、港湾相间的海岸,由被侵蚀的物质经沿岸流输送堆积而成。波浪正交海岸传入时,水质点作向岸和离岸运动,但两者的距离不等,导致泥沙向岸和离岸运动。这种横向的泥沙运动,形成近岸的泥沙堆积体,它们由松散的泥沙或砾石组成,构成了沙滩以及与岸线平行的沿岸沙堤、水下沙坝等一系列堆积地貌。波浪斜向到达海岸时,沿岸流所产生的沿岸泥沙纵向输移,使海岸物质在波能较弱的岸段堆积,形成一端与岸相连、一端沿漂沙方向向海伸延的狭长堆积体,称为海岸沙嘴;若沙砾堆积体形成于岛屿与岛屿、岛屿与陆地之间的波影区内,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相连,称为连岛沙洲;在一些隐蔽的沙质海岸上,有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地形,构成脊槽型海滩。
    

    
    ②淤泥质海岸地貌。在潮汐作用较强的河口附近和隐蔽的海湾内堆积而成,这类堆积体由细颗粒物质组成。地貌形态较为单一,成为平缓宽浅的泥质潮间带海滩。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连接的岸外沙堤。
    ③三角洲海岸地貌。在河口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向海伸突的泥沙堆积体。有呈鸟足状的,有呈尖嘴状的等等。
    

    
    ④生物海岸地貌。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海岸地貌类型。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的堆积,构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基本类型。岸礁与陆地边缘相连,并从陆地向海方向生长。堡礁与岸线几乎平行,礁体与海岸之间由潟湖分隔。环礁则环绕着一个礁湖呈椭圆形。
    七、考察心得:
    这一次考察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次学习考察活动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组织严密。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而且加深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对野外实践能力。在这里再次非常感谢两位指导老师的付出。